第三十八章 急报,黄巾来袭

张角三兄弟组织的黄巾大起义始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事先张角以《太平道》为纲领,秘密的传教天下,以收徒、教学为名在当时东汉十三州的八州里面建立了组织,号称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千余人。中平元年,蝗灾旱灾频起,粮食歉收,饿殍千里。张角见有机可乘,向各州派出了八位宣教使,并率先在冀州发出了起义的信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最富饶的青、徐、幽、冀、荆、扬、兖、豫中原八州全都卷入进去,起义人口达到百万之众,可惜张角三兄弟无福消受这泼天的富贵,先是张角病死,后是张宝被部下严政出卖,张梁败于皇甫嵩之手,三兄弟就在中平元年相继而亡,此后各黄巾部皆陷于各自为战的境地,被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为主的朝廷军队陆续各个击破。

此后的中平五年,黄巾余部又陆续起义,一直持续到汉献帝的初平年间,之后逐渐的被各地诸侯整编、安抚,演化成诸侯之间的战争。

这便是黄巾起义的主要脉络。孟良曾经探究过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除了组织上的、人才准备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巾起义提出的推翻汉朝统治,建立太平社会的政治主张直接危及了各大豪族、门阀的利益,逼迫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参与到剿灭黄巾的战争中去。

徐州地带黄巾一直动静不大,后人也探究过原因。有一点大家是共同的:徐州之地富庶,遭受自然灾害较轻,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这是他们未大规模卷入起义的主要原因。还有种提法比较有创意,认为徐州的安定与陶谦的属下下邳相笮融在徐州地带大力推行佛教有关,造成佛教与张角的太平道形成了抗衡。

这种观点在史料上依据不足,史料上只是提到笮融在徐州某地动用公款公粮大发神经,动辄开礼佛大会,笮融此人也是作为反面典型来描述的。以此推论到徐州全境佛教流行,明显属于臆断的成分较多。

就在万三儿回到风翔城没多久,孟良先后接到韩暨及吕掌柜的密报,两条情报线都传来同样的消息:徐州黄巾头领张闿派手下的大将于静率两万多黄巾来攻彭城,目的是为了取得粮食和铁器,以壮大自己,第一个目标便是风翔城。

近年来风翔城的富庶已远近闻名,尤其是市面传闻,风翔城内的冶铁工厂可以生产出最好的兵器,凭此一点,足以让人垂涎三尺。

风翔城发出了二级战斗警报。城里、隘口、落霞村的大钟每个时辰响四次,这表示即将发生敌袭,所有的人都不许远出,都得准备好上阵作战的准备;隘口上战备值班的人员由一小队提高至一个百人队;各统兵将领全部进入作战室,等待下一步战斗指令;孟良枪队,现在改名为中军护卫派出斥候侦缉百里之外的敌情;关隘的盘查更是比以前严格了数倍。

风翔城一下陷入了紧张的战斗情绪之中,特别是街面上四处巡查的全副武装的巡逻队,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的警报锣声,更是让这种紧张情绪弥漫到了每家每户。临街的铺面很多人都开始关门歇业,连在工场做工的都人心不稳。

这样一连闹腾了几天,黄巾踪影皆无。对于风翔城是否发出二级警报本身就抱有异议的阎忠、万虎、孟公威等人见此纷纷来找孟良、孔明抱怨,说是如此下去,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们的正常生活,能不能暂时解除警报。

孟良、孔明、徐庶三人的态度非常坚决,黄巾威胁一天不解除,警报一刻不可停止。风翔城的民壮只是一支训练得法却未经战阵的部队,一旦有事,临时组织起来恐怕会乱了阵脚,而且黄巾来势凶猛,不可不谨慎从事。

刚刚安抚完一帮政事主管,领军将领们又找上门来。

糜威、魏延、赵二春、蒋钦等人一进门,魏延便在桌上铺起行军地图,指点着地图说:“如其坐在家里整天担惊受怕,等待黄巾打上门来,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我们可以在万家庄预设伏击战场,待黄巾前来,主动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样的话,我们伏兵于道,风翔城的警报就可解除了,不用大家每天都担惊受怕。兵法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此干打雷不下雨,这士气已经快衰竭了。”

孟良问道:“如此作战方案,你有几成胜利把握?”

魏延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黄巾十倍于我,我军装备、训练则占优,当有七成把握。”

孟良脸一黑:“仅有七成把握,你就敢把风翔城的子弟兵拉出去,万一损伤过大,你该怎样向风翔城的父老乡亲交代,真是胡闹。别说七成,即使九成把握也不行。你敢说,这条奇计比依赖关隘抗敌更有把握吗?”

魏延心中不服,但见孟良认真,说出来的话又无法辩驳,只得退到一边以目光求助他人。

孔明在一边说道:“文长此计倒有出奇制胜之道,但现在不可用之,这毕竟是风翔城面临的第一场战争,万万不可挫伤了锐气。”

徐庶跟着指点着行军地图:“万家庄设伏,要考虑几个因素。黄巾如果迟迟不来攻打风翔城,这数千人的后勤保障就成了问题。设伏的关键是得知敌军必在某一时刻到来,才可使用此计。现在敌情未明,仅靠外界的传闻用此计过早。”

众人均感奇怪,这三人为何众口一词,意见高度一致?糜威等人见孟良等人态度坚决,再说也于事无补,只得拖住魏延默默退下。

一连过了五天,前面斥候的情报一个个的传进来:黄巾五千余人围攻武原县城,正激烈交战中;武原县城附近数十个村庄被毁,百姓四处逃乱;武原北山的冶铁工厂、矿洞全部为黄巾所占,黄巾已经裹挟矿工、民壮数万人,黄巾的兵力已经上升到四万左右。

午后时候,武原县令派出的第一个求救的郡国兵到达风翔城。

那郡国兵的右臂上已中了一箭,皮甲上血迹斑斑,所骑的那匹马口吐白沫,停下来便躺倒在地。

只见这传令兵掏出武原县令的征召令,命令上要求风翔城即可派出民壮驰援武原县城,已解围困之厄。传令兵还说,这种征召令已经发到武原各个亭长处,求救令也送到了彭城国。

孔明问道:“此次攻打武原县城的有多少黄巾?又是如何围困县城?”

那传令兵答道:“小的曾经当过兵,对人数的估计比较准。围困县城的黄巾约在五到六千人。黄巾只攻打东门、南门,北门、西门处倒允许人出入。”

“黄巾此番有四万余人,围攻县城的不到万人,其余人等在哪里?”

“分兵四乡劫掠,抢大户,烧民房、裹挟人口。现在大户们已经纷纷逃亡外地。我来的时候,武原县令已经将家小送往彭城了,看来坚持不了多久。望风翔城早日发兵救援。我家大小十余口人都在县城里啊。”那传令兵苦苦哀求道。

孟良安抚道:“黄巾围二缺二,目的并不在武原县城,这数日必有消息。你且下去休息、包扎伤口。”回过头来下令道:“值日将官,发一级战斗警报。”

果不其然,一级战斗警报刚刚发出不到一个时辰,马上改为特级战斗警报了。

黄巾二万余人已经攻到风翔城的关隘之下。

领兵者,是于静的先锋官武立,一个身高一米九几,体重二百余斤,手持一柄偃月刀,骑在一匹黄骠马上的铁塔般的人物。

风翔城的居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宏大的战争场面。站在关隘和两边山上往下看去,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几千人在关隘前簇拥成一团,熙熙攘攘,其余人等均散布在四周埋锅造饭,炊烟四起,一切能烧的都烧了,不仅田野的茅草被砍伐一空,连四处的树木都被一棵棵砍倒,一部分人在准备攻城器械,另外一些人则抱起削下来枝枝丫丫去当柴禾。原来的万家庄更是一片断垣残壁。这让原来万家庄的村民们怒火万丈,虽然都已搬迁,毕竟那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孟良作为军队统帅,第一次像模像样的在关隘的敌楼上紧急升帐。

“众将听令。风翔城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后面便是我们辛苦数年打造出来的基业,后面是我们的妻子、亲人、朋友,从这一刻起,他们的性命、财产便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一场势在必胜的战争。赢了,从此我们可以走出去,为了更大多数人的幸福去奋斗;输了,我们将一无所有。史涣听令。”

史涣没想到第一个得令的将官是自己,愣了一下,大声答道:“末将在。”

孟良解下自己的佩剑,双手平端着说:“你持我佩剑率中军护卫第一队为监军。不遵号令者,斩;临阵畏缩者,斩;救援不力者;斩。”

“末将得令。”史涣大踏步走上前,单膝跪地,双手接过佩剑,然后立于孟良之后。一脸的肃杀之气。

孔明、徐庶等诸将见孟良首先下达监军令便是一愣,旋即明白,这支部队将领之间一直未按功绩排定位次,相互间互不服气,而孟良又是第一次统兵出征,孟良是担心众将各自为战,不听指挥。

“魏延、赵二春、孟公威听令。令魏延为此战前敌总指挥、赵二春、孟公威辅佐之。你们的任务就一条,绝对不许一个敌人爬上关隘。”

“魏延、赵二春、孟公威得令。”三人一起出列,躬身遵令。

那魏延见孟良赋予自己如此重任,很是高兴,回归原位便开始小声批评赵二春和孟公威:“我是主帅,上下尊卑有序,你二人领令时应该退后半步,保持距离。”

赵二春、孟公威同时对他伸出了中指。

“糜威、蒋钦、万全听令,你三人率骑兵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开关出击。”

“阎忠、石涛听令,你二人负责后勤物资供应,勿使前线物质缺乏。”

“万虎听令,你率民团第五百人队,加强风翔城的巡逻、维护治安。”

众将见孟良思虑周全、调配得当,纷纷领命而去。

徐庶见分配完毕,却没自己什么事,忙问道:“我干什么?总不会把我闲置起来吧?”

孟良拍拍他的肩膀:“你与孔明二人随我在敌楼看戏,研究一下黄巾攻城、作战的特点,为下一步出击制定作战方案。”

“看你刚才如此严肃,众人皆紧张。你现在如此打算,莫非有必胜之把握?”徐庶疑惑道。

“战略上要重视敌人,战术上要藐视敌人,对待每一场战斗,都要举轻若重。”孟良顺手盗来后世伟大军事家的名言。

“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孔明、徐庶喃喃自语,仔细品味着这话的深刻含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