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捕

第五百七十三章 小筑渐高枕

家世

戚继光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济宁东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成为一个光辉的人物。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常常用泥巴砌成城墙,用瓦砾堆成营垒,用竹枝纸张作成旗帜,由自己充当指挥,与其它孝进行「战争」。戚景通对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另外,还请了一位好老师梁玠,专门辅导儿子的学业。在父亲和老师的耐心教诲下,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山东备倭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因病去世,十七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五年(1546),分工管理本卫所的屯田事务。二十七年(1548)至三十一年(1552),奉命率领卫所士兵远戍蓟门(今北京市东北),春去秋归,每年一次。二十八年(1549)考中武举,次年进京会试,正逢蒙古俺答汗进逼京城,戚继光临时守卫京城九门,并两次上书陈守御方略。三十二年(1553),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后,戚继光整顿卫所,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大改观。

浙江抗倭

因为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无意目睹到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场面(几万人打架),戚继光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戚继光对招募了近4000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次年,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巡抚胡宗宪诱捕了海盗汪直,其党羽三千余人盘据岑港,声称要为汪直报仇。岑港在舟山岛的西面,地形非常复杂,倭寇只留一条小路以便出入,将其余通路一概堵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各路官兵进攻岑港,戚继光由左路进攻。倭寇居高临下,明军仰攻很不方便,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岑港久攻不下,明政府认为将官作战不力,撤去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职务,限令一个月内攻克岑港。随着期限的临近,戚继光等亲率士卒,奋勇冲锋,倭寇抵挡不住,在一个深夜乘船退出岑港,转移到舟山北面海中的梅山,此后扬帆南下,转寇福建。

龙山所之战

龙山所在定海县(今浙江舟山县)境内,北面濒临大海,是倭船往来必经之道。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倭寇八百多人打到龙山所,戚继光这时新任参将不久,听到消息立刻率军前往。倭寇分成三路猛冲过来,明军纷纷溃退,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三箭将三个倭酋射倒,倭寇这才退去。十月,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与俞大猷等率军抗击,三战三捷,倭寇乘夜撤退。明军跟踪追击,至雁门岭遇伏,纷纷逃走,倭寇得以乘船出海。两次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初露锋芒,同时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临阵畏缩,有必要寻求解决办法。

组建戚家军

龙山所之战,戚继光认识到明军「兵无专统,谋不佥同」,有必要训练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战后不久,戚继光便连续两次上书,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未能及早实现。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第三次提出建议,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上司同意。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他制定了四要四不要:1。不要城里人2。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3。40岁以上的和长得白的不要4。胆子特别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1)要标准的农民(2)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3)目光有神的人(4)见了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最后选定三千多人,编立队伍,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其中大股倭寇窜犯宁海、桃渚、新河等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原则,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十三战十三捷,共擒斩倭寇一千四百多人,焚、溺死四千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其它将领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和倭寇交战十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由于台州大捷,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使,「戚家军」也闻名天下。

福建抗倭

福建的倭患也很严重。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在福建的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戚继光刚离开后,倭寇就相互庆贺说:「戚老虎去,我们还怕什么!」活动又猖獗起来,攻占兴化府城,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抵达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横屿之战

横屿是宁德县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约有十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涨潮时,海水将岛屿与大陆分开;潮退后,又尽是泥淖。倭寇在岛上结下大营,修筑防御工事,侵占已达三年之久。戚继光为了渡过浅滩,命令士兵铺上干草,随着鼓声向前爬行。到达横屿岸边时,倭寇早已布成阵势,士兵们奋勇冲杀,放火焚烧倭巢,倭寇四处逃窜,明军乘胜追击,斩首三百四十八人,生擒二十九人。残余倭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六百多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三个时辰。随后,戚继光进军牛田、林墩,铲除了福建的三大倭巢。

平海卫之战

铲平福建三大倭寇后,戚继光回浙江补充兵员,倭寇又猖獗起来。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六千人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次年二月,倭寇退出府城,据莆田东南的平海卫为巢。四月,戚继光率领一万多人到达福建。五月,福建巡抚谭纶命戚家军为中路,刘显为左翼,俞大猷为右翼,向平海卫发动总攻势。倭寇仓皇应战,戚家军用火器猛烈射击,倭寇战马受惊,乱跑乱窜,左右两翼乘势并进,倭寇大败,逃回许家大巢。明军进围敌巢,四面放火,倭寇或被烧死,或被杀死,逃窜者也多坠崖、蹈海而死,共被斩首二千二百一十人。

解仙游之围

平海卫之战不久,又有大批倭寇陆续登陆。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倭寇约两万人围攻仙游,城内居民昼夜死守,双方伤亡都很严重。谭纶和戚继光统兵来救,驻扎于仙游城外二十里处,这时戚继光的部下只有六千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不宜立即决战。次年一月,换防的军队到达,戚继光进行周密布署后,分道向仙游进军。当时倭寇结为四巢,分别盘据于东、南、西、北四门,中路军直冲倭寇南巢,其它各路配合作战,倭寇丢盔弃甲,全线崩溃,仙游之围得以解除。戚继光这次以寡敌众,大获全胜,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灭山贼吴平

吴平是福建漳州诏安县梅岭人,他与倭寇勾结,招纳海盗、流氓一万多人,盘踞在梅岭一带。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戚继光攻占梅岭,吴平率部南逃,占据闽广交界的南澳岛,戚继光跟踪追击,将南澳岛封锁起来。十月,戚继光率军在龙眼沙登陆,命人散布劝降檄文,吴平党羽军心动摇,戚家军乘势进攻,大获全胜。吴平伤魂落魄,率领部下遁入森林。月底,戚继光与俞大猷合力进讨,吴平惨遭失败,仅率八百余人乘船逃脱。四十五年(1566),戚继光和俞大猷进剿吴平残部,吴平投海自杀,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惊人战绩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

韬铃深处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客馆

酒散寒江月,空斋夜宿时。

风如万里斗,人似一鸡栖。

生事甘吾拙,流年任物移。

边愁频入眼,俯仰愧心期。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后两句亦作: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国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三屯新城工成志喜

受降新筑壮三屯,灯火遥连十万村。

障燧层峦秦作塞,风云大陆蓟为门。

东回地轴山河固,西拥天关宫阙尊。

百二城边过质子,千秋同戴汉家恩。

出塞二首

(夏四月单骑阅险,行二十里外,水萦山抱,鱼泳鸟鸣,何啻江南,忆昔有作)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乾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石壁凌虚万木齐,依稀疑是武陵溪。

长城旧饮纷胡骑,大漠初惊过汉鼙。

国士死来今已尽,边机愁绝剑空携。

天山闻说尤佳胜,欲乞君恩试马蹄。

伏龙寺

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

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

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

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登石门驿新城眺望

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望长安。

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

尚有二毛惊岁变,偶闻百舌送春寒。

庙堂只恐开边衅,疏草空教午夜看。

塞外观音岩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督兵过潮州渡

汗血炎方七见春,又随残月渡江津。

行藏莫遣沙鸥识,一片浮云是此身。

行边

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回。

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宿石门驿闻马嘶

伏轼长嘶动石门,时艰满目几消魂。

非干冀北空群久,羁靮年来苦渐繁。

辛未除夕

四指回杓犹障塞,颠毛如许怯簪冠。

惊心岁月愁仍在,回首风尘梦已阑。

百战劳销千口集,万金散尽几人欢。

燕然北望空弹剑,马革寻常片石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