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 黑将

第103章 万古流芳

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午朝也早已经结束了,然后没一会,杨山芦就接到了手下通报,黄道周已经回到了家中。

既然这样,杨山芦就是立即赶了过去。

只是等到他赶到黄府,并且递上拜帖之后,很快却被人扔了出来!

这也是很明显的,自从刘宗周被罢官免职之后,包括派去做监军的左懋第,也是成效不佳,黄道周就已经很不爽了。

现在看见杨山芦这个罪魁祸首居然还敢来见他,那当然是要直接扔出去了!

“黄口小儿,居然还敢来见老夫?”

就这样黄道周还有些气哼哼的呢,可正在这时,他忽然听见府中前庭一片喧哗,等到再抬头一看,黄道周顿时惊得眼睛都瞪圆了……

杨山芦居然都已经闯了进来!不见也要见!

虽然这时已经有府中的下人竭力阻拦,可是依然挡不住杨山芦,并且这些下人也不敢如何较真,毕竟这位身穿正三品官袍,明显是位大人,又如何敢放肆呢?

而这时杨山芦还一边往里面闯,一边口中还在大声喊道:“黄老大人何在,还请出来一见!”

“反了反了!”黄道周都气得七窍生烟了……这就是私闯民宅啊!

而这时黄府的管家也慌慌张张过来禀报,询问要不要通知五城兵马司,把这个狂徒给赶出去!

不料这时,黄道周反而已经冷静下来,就是冷声道:“不必!我倒是要看看他如此胆大妄为,到底有什么事情?”

接着黄道周从大厅里快步走了出来,扬声道:“你要找老夫么?老夫在这里!”

而杨山芦看见黄道周终于出来了,脸上就是一喜,虽然此时的黄道周,面沉似水,好像欠了他多少银子似的!不过杨山芦并不以为意,要办大事,还在乎受一点委屈吗?

杨山芦就先朝他行了一个礼,然后就正色道:“黄老大人还请海涵,晚辈如此冒昧,实在是因为有极其重要的国事,要和老大人商量!”

“也罢,那就让我来听听,你这个奸臣之子又有什么说法!如果是真有其事,那也罢了,否则的话,老夫一定会唤来五城兵马司,治你一个擅闯民宅之罪!”

而杨山芦听了也不以为意,呵呵,只要自己说出这件事情,你肯定会上钩的吧……接着既然是商谈事情,自然是有管家把两人引到了客厅,毕竟这种国家大事,不适合在外面说的。

而杨山芦等到落座之后,做事那是非常爽快的,也不和黄道周兜圈子,就是直接说出了运送饥民的事情。

而黄道周听了之后,果然是如同杨嗣昌预料的那样,顿时勃然大怒!

“荒谬荒谬!如今国事艰难,国库空虚,可你居然还会想到如此荒谬的办法!往那种蛮荒之地运送灾民?这不是劳民伤财又是什么?”

而杨山芦听了就是笑了,这位老先生的反应果然不出他的预料,其实说起来也是可怜,黄道周同样是个大学问家,学贯中西,可是对于琼州岛呢,见识却非常贫乏,还是停留在那种蛮荒之地的概念。

不过杨山芦也很清楚,要改变这种儒学大家的想法,切不可和他多加论战,不然10个他捆在一起也不是这一位的对手!

于是杨山芦就是直指核心道:“老大人容禀,第一这个不需要耗费国家的钱粮,我杨家会出10万两银子,来做这件事情。

第二,老大人您说这是劳民伤财,我却说是利国利民之举!而且我觉得一切应以事实说话……我可以立下军令状,保证移民之后,一年内就可以反哺大明!”

“什么!”

黄道周听了就很是震惊,虽然杨家愿意拿出10万两银子,这令他震惊不小,不过倒也还算可以接受,毕竟他也知道,现在的百花露卖的有多火。

只是听见杨山芦敢于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反哺大明……这个就打动他的心了……

其实就本质来说,黄道周同样是个忧国忧民的人,不然在原本的时空中,哪怕满清已经入主中原,他还是毅然以文人之身,募兵出击!最后事败后被俘而死!

接着他拒绝了清廷派来的洪承畴的劝降,更是留下了那副着名的对联——史笔流芳终可法,洪恩浩荡反成仇!

甚至在临刑的时候,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甚至死后刽子手还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所以说,黄道周绝对是个大明忠臣的典范!所以现在杨山芦所说的,就打动他的心了。

毕竟他可是非常清楚的,现在的大明已经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简直要难以为继了!可是现在呢?真能一年之内反哺大明?

而且还令黄道周很佩服的一点是,这位奸臣之子不和他扯些虚的,而是直接立下军令状,这一点还是很好的。

不过黄道周毕竟是浸淫官场许久,不会被他轻易说服。

黄道周就是想了想道:“你有这个信心是好的,不过此事非同小可,所以老夫想要知道,你如果立下军令状做不到的话,你准备付出什么?”

“很简单!”杨山芦就是毫不犹豫的道:“如果做不到的话,我愿意拱手交出玄甲军的兵权!”

“什么?”这下可是真正令黄道周震惊了,自从玄甲军创下惊天大捷之后,他对于玄甲军就非常眼热了,可是现在呢……

“小娃娃口说无凭,你可敢立下字据?”黄道周就是激动的道。

“有什么不敢的?”

黄道周身为一代大家,客厅里就有笔墨,于是杨山芦当即立下字据,清晰无误地表示……如果开发琼州岛失败,他愿意拱手交出玄甲军的兵权!转给东林党人!

“好好好!”

等到拿过字据之后,黄道周就是如获至宝的收好了,不过接下来嘛,他看向杨山芦的眼光也变得柔和了一些……

不管怎么说,他没感觉到这件事情,能给杨山芦带来什么好处,可是现在呢,他却愿意赌上玄甲军的兵权!

由此看来这个奸臣之子,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忧国忧民的心的。

不过黄道周虽然心中已经意动,可还想再争取一些好处,他就是想了想道:“你都立下军令状了,倒还算有几分诚意,不过还不够,我还要在琼州岛上造一座东林书院,规模就比照你在镇虏卫的手笔。”

因为见识到当日长亭送别时,杨山芦说服刘宗周的那种土豪作风,黄道周也忍不住要敲一下他的竹杠了,毕竟机会难得啊……

而杨山芦果然就同意了,虽然这样一来,又是上万两银子出去了,可是花这个钱,他心甘情愿。

当然,花钱可以,有的要求还是要提的。

杨山芦就道:“建造一座东林书院可以,但是所教的学问也要参照天下书院那样,杂学最少要占到四成五。”杨山芦可不想花了钱,却只培养出一批书呆子。

“行,那就这样说定了。”对此黄道周倒是没有意见,毕竟连老友刘宗周都能答应的事情,他也可以答应。

于是这样就算定下来了,这也是难得的他和杨嗣昌合作一次,双方约定,到时候只要杨嗣昌在朝堂上提出这个奏折,他就会约束手下东林党人不会发难,甚至如果万一不能通过的话,还会给予适当的帮助。

当然杨山芦立下的这份军令状,就只限于东林党人知道就可以了。

等到杨山芦离开了黄府,回到了杨府之后,杨嗣昌早就在等他了,见他回来了就连忙问道:“如何?你和那个老匹夫谈的怎么样?”

杨山芦就是微微一笑:“启禀父亲大人,已经谈成了。”

“什么?”这下杨嗣昌就是震惊了,毕竟作为同殿为臣的老对手,可是非常清楚黄道周的脾气的,可是这样也能够谈成?

而杨山芦也不隐瞒他,就把具体的内容都说了。

杨嗣昌听了顿时就是大惊失色,连声叹气道:“芦儿你莽撞了,开办东林书院倒也算了,可是你怎么能够用玄甲军作为交换的条件呢!万一不成的话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而杨山芦听了就是笑了:“父亲大人请放心,既然我敢立下军令状,就有十足的把握!”

毕竟这也是很明显的,为了这个杨山芦在一年前就开始布局了,而现在呢,上有皇帝首肯,中有他老爹杨嗣昌支持,下有李精白这个琼州知府具体负责,还怕不成办成吗?

而杨嗣昌听见杨山芦都这么说了,就是一跺脚道:“罢罢罢,既然你已经和这个老匹夫说定了,那为父也只有尽心尽力去办了,不然这个损失可就太大了!”

而杨山芦听了就是笑了,呵呵,这样才好嘛,想必一个兵部尚书尽心尽力去办的话,事情办成就会更有把握了吧?

毕竟老爹纵横官场三十年,手底下可是有不少人才的,到时候只要派出几个具体看着……

而等到和杨嗣昌谈完之后,回到自己房里,杨山芦更是觉得心中欢喜……穿越到现在,真正开始改变天下大势了!

如果说改变镇虏卫,只是改变一隅之地的话,而现在这个运送饥民计划,却真正能称得上大手笔了……改变大明的国运!

想想看,到时候只要顺利的话,最少能把20到50万灾民运往琼州岛,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流寇产生的基础,另外这些灾民落地扎根之后,还可以上交大笔赋税,这一进一出,功莫大焉。

这样才真正可以改变整个大明的国势,如此苦心谋划,是为变明!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杨山芦就是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他先是去会见了已经在京城扎根的李岩,然后又是面授机宜,交代了如何在报纸上造势。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原本大明通报3天发一次,改为2天发行一次,并且每次都用大半的篇幅,来介绍琼州岛的情况。

而在大明通报的描绘里,那里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圣地!世外桃源!过去就能赚到钱的地方!

而且这还不是空洞的吹捧,而是都有详实的数据的,例如那里粮米一年三熟,土地亩产最少都能达到一石半!并且绝少各种旱灾和蝗灾……

也就是说往那里运送灾民去垦殖,是非常划算的。

这样在连续造势半个月之后,大明通报上又刊登出一条重磅消息,那就是当朝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大人,率先吃起螃蟹,往琼州岛大规模运送灾民!

而这样一来,在京城更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因为谁都清楚,不说先前红透半边天的百花露,包括杨山芦最近鼓捣出来的羊毛衫,同样是在京城热销!赚取大把大把的银子!

所以因为杨府领风气之先,京城的那些富豪都眼睛紧盯着呢,希望再有一门好生意,自己好进去也掺一脚……

可是现在呢,杨家居然又打起了琼州岛的主意?那么自家要不要跟上呢?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是两极分化,饿死的饿死,有钱人却是地窖里堆满了银钱,甚至因为存放时间过久,连用来穿铜钱的麻绳都烂掉了……

所以在发现杨府在开始运送饥民后,心动的人绝对不少……只是,毕竟是新鲜事物,暂时还是观望的人居多……

可是紧接着,大明通报上刊登出的一条消息,彻底点燃了这些富豪的热情……

那就是杨府在上面发表了一份声明,杨家以后会在琼州岛建设一个肥田粉生产基地,凡是往琼州岛运送饥民,垦殖土地的,就能拥有购买肥田粉的资格。

于是这样一来,这些富豪再也坐不住了……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肥田粉的大名,随着大明通报的不断宣传,整个京城都家喻户晓了,知道对于粮食增产拥有奇效……

可是以往的情况是,因为肥田粉的产量始终跟不上需求,所以这样的好东西,只供应杨家的政治盟友,其他人就别想了……

可是现在呢?杨家居然放开了这个口子?那还等什么?

于是这样一来,各大商贾,就是纷纷组织运输力量,参与到运送饥民中来了……而这也正是杨山芦所希望看到的……只有动员起更多的力量,才能更快地加以推进啊……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动心的,例如那些谨慎地人还在持观望态度。

毕竟这也是很明显的,现在虽然杨府带头了,可还只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可如果做大的话,到时候东林党人跳出来反对,那又该怎么办呢?大神斗法,咱老百姓还是先在旁边看看吧……

不料这个时候,杨嗣昌看看时机已经成熟,就亲自动笔写了一份花团锦簇的奏折,建议由朝廷出面来做这件事情的,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交了上去。

而令很多人跌落眼镜的是,奏折递交上去之后,不仅崇祯当场同意,就连一向喜欢和杨嗣昌唱对台戏的那些东林党人,也都罕见的保持了沉默,令这份奏折当场通过的。

于是接下来就不用说了,崇祯当场御笔批示之后,正式由朝廷带头,来组织运送饥民了,这下观望的人也打消了顾虑……一条前往琼州岛运送饥民的路线,也就彻底形成了。

******

3天后,看见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杨山芦就返回了镇虏卫。

包括他的母亲孙氏,也没有住在杨府,而是一同返回的。

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杨嗣昌愿意承认她的身份,孙氏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平常的住所,肯定还是在镇虏卫舒服的,这样也省的呆在杨府,整天和那个毒妇勾心斗角的。

而等到返回镇虏卫之后,杨山芦就发现在他不在的这段日子里,整个卫所依然运转得井井有条的。

这就让他很是欣慰,看来自己前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整个镇虏卫的班子已经搭起来了,而且运转的非常健康哦。

既然这样的话,杨山芦又开始为运送灾民工作补上最后一块短板……他当即就给琼州知府李精白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详细地说了这件事情,也就是即将运送最少10万名难民到达琼州岛,让他做好安置工作。

因为现在的李精白,等于已经是彻底投靠他们杨家了,所以杨山芦在信中也是写的非常赤裸裸的,他就是明确的告诉他,这件事情已经上达天听,连皇上都非常关注的,所以一定要把事情办好!

并且杨山芦还给了他一个承诺,只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了,3年之后就会把他调回中原,地方随便挑,所以就好好干吧!

而等到把这封信寄出去之后,杨山芦还是非常欢喜的,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现在镇虏卫每天都能吸纳近百个难民,同样在分流当地的压力……

而琼州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小,一个地方要大上数百倍罢了……

不过最终,要通过这样的举措,来改变整个中原局势,进而影响到整个大明的!

******

河南归德府(商丘),这里可以说是整个中原大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举目四望,大地几乎见不到一点青色,因为接连几个月都是不下雨的,所以不要说田里长不出庄稼,就是连那些大树都没剩下多少绿色了……因为树叶子都被人吃光了!

至于地面稀稀拉拉的几个村庄,也都是死气沉沉的。

里面仅剩的一些人口,都是些老人和孝,因为有力气的青壮都或者逃难,或者当流寇去了,而剩下的这些老弱,就只能等死了。

而这个时候,却听见村口咚咚咚的有人敲起了铜锣……一般来说,这就是官府有事情下来通知了,接着就有县里的两个衙役,推开了其中一户民居的房子。

这间房子里,只剩下了一个50多岁的老翁,还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只是两人虽然还都带着出气的,却都静静地躺在地上,以减少体能消耗。

不过就算是这样,秋风萧瑟,寒意刺骨,看两人的样子也活不了多久了。

然后这个老翁看见两个衙役进来了,就是睁开无神的眼睛道:“官差老爷,你们是下来收粮税的吗?”

毕竟每次收粮饷都是这些衙役一起下来,收不上就拷打,所以都已经认识了。

只是现在呢,这个老翁也无所谓了,反正现在连年灾年,都已经欠了官府二年的粮饷了,而且以他现在的光景,就算把他打死也没用。

不料这两个衙役听了之后,却是摆摆手道:“老王头,我们这次可不是来催缴粮饷的,而且就你这个样子还能缴出点什么东西呢?我们这次是来告诉你一件天大的好事的!”

不料这个老翁听了之后,却连身体都没动一动……根本无动于衷的,官府来找他们还有好事?这个他是绝对不相信的!

这两个衙役看见他毫无反应的样子,其中一个就是气的想骂娘,可是接着想到这次上峰的严厉命令,就只能忍耐了下来。

继续耐着性子解释道:“老王头,这回是真的,上面的老爷们看见你们活不下去,可怜你们,所以要花钱把你们送到蓬莱仙岛去!”

“什么?蓬莱仙岛?”也许是这两个衙役的说法比较新鲜,这个老头就是微微抬起了头,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这两个衙役见状就是继续忽悠道:“没错呢,就是蓬莱仙岛!听说和这里鸟不拉屎的地方比起来,那可真的是仙境啊……

那里冬天穿单衣不会挨冻,夏天则是瓜果飘香,而且最重要的是,那里一年可以收三熟!所以只要愿意过去,就能过上好日子啊!”

其实这二个衙役也根本不懂这些,不过是上面教他们这样说的,就这样说的罢了。“是么?”这个老翁就是露出了惊疑的神色,按理说这不像是真的,要知道在这里连一年一熟都不行,可到了那里一年能收三熟?太不可置信了吧……

可是如果不是真的话,这两个官差也犯不着费这么大的劲来忽悠他啊,毕竟像他这样快要死的人,骗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这两个衙役还继续按照流程说道:“俺们乡里乡亲的不骗你,而且现在村东头正在施粥呢,还要连施三天呢……毕竟只有把身子将养好了,才能上路不是?”

“有粥喝?”

这下老王头就有点相信了,毕竟一直以来,只有官府下来催缴税收的,没有花钱施粥的!而现在肯拿出珍贵的粮米来,多半应该是真的吧……

而这时那个小女孩听见有粥喝,也‘活’了过来,连声道:“爷爷,我要喝粥!”

“行行行,那咱们就去吧。”这个老翁就连忙道,不过既然有这样的好事,他就接着道:“两位公差老爷,我们家再多去一个人可以吗?我那三郎今晚就要回来了。”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发虚,毕竟这也是很明显的,在这种年景,他那个三郎还没有被饿死,只能去做没本钱的生意去了。

不过说起来他这个儿子还算有点良心的,因为牵挂着他们,所以只在附近转悠,没有跟随大股流寇跑远……不过现在嘛,既然有这么样的好事,先一起喝了粥再说。

而那两个衙役呢,也就装作听不懂的样子,点点头道:“当然没问题啊!”反正按照上面的交代,就是那种青壮,才是最有价值的。

既然这样,这个老翁反而觉得有些可信了,他想了想之后,干脆就把家里收拾了一下,反正这个家里家徒四壁,可以说除了一栋茅草屋外也没什么其他东西,收拾起来很轻松。

接着等到他拉着孙女,来到了村东头之后,就是惊喜的发现,果然那里架起了二口大铁锅,正咕咚咕咚的煮着热粥!

然后还有一些村里幸存的村民,包括一些衣衫褴褛的陌生人,应该是从其他地方逃过来的难民,都在一起呼噜呼噜地喝粥。

于是见状这对祖孙俩也连忙挤了上去,等到每人喝了三大碗粥之后,这才觉得身上又有了一些活力。

然后这时,还正有一个衙役在敲着铜锣大声的说话呢:“大家伙注意啊!县太爷说了,这三天都有施粥,然后过了3天就要前往蓬莱仙岛了!到那时你们就能天天吃饱饭了!”

“吃饱饭吗?”这些村民听了之后,一个个脸上露出了期翼之色,对于这些灾民来说,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希望了。

而且他们也不相信这些衙役会骗他们,毕竟现在吃的香喷喷的大米粥总归是真的吧!而且那个公差说得清楚,这可是县太爷说的,应该也是真的吧……

然后最关键的就是,既然留在这里不过是等死,现在看起来有了一点希望,那就搏一搏吧……

于是这样一来,在这个原本死寂的村庄里,终于多了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而此时在这些灾民的不远处,另外还有一队人马,这些人就穿的非常光鲜了,其中一个穿着一身七品官服的,居然就是当地的县太爷!

不过此时的这位县太爷,正点头哈腰的围在一个中年人的身边,一脸媚笑的看着他。

而这个人呢,身穿一身举人才能穿的长衫,眼神锐利,虽然他身上没有官职,却自有一股气势,此人就是杨嗣昌的心腹幕僚胡元谋。

杨嗣昌为了确保完成这次的移民工作,那也是下了大力气,把胡元谋这样的贴身幕僚,还有其他一些可用的手下,都是派出了七八个之多,分赴各个地区。

毕竟现在拿给这些灾民吃的粮米,都是从那10万两银子里面出的钱,所以一定要监督到位的,不然的话还不知道会被下面的人贪墨成什么样呢!

只是此时的胡元谋,打量着聚拢过来的这些灾民,就是眉头一皱道:“虽然收拢的人不少,但是其中青壮很少啊!这要是移民去了琼州岛,以后要收上赋税就难一些了。”

而这时那个县令已经媚笑道:“大人放心,这些只是留下来的人,所以都是些老弱的,不过根据手下衙役探报,隔壁邻县正有一股难民朝这里跑来,不仅人数有好几百,而且其中还有很多青壮呢!”

“哦,这倒是不错。”胡元谋就是点了点头,运往琼州岛的,就需要那种青壮,当然,最好还是携家带口的,这样过去之后就能较快的稳定下来,展开耕种。

3天后,这里的灾民已经聚集到了五六百人,并且经过这3天的调养,这些灾民脸上也多少有了些血色,这样在移民的过程中,就可以减少一些死亡了。

这时已经有官府调来的马车,把这些灾民都给塞了进去!反正现在也不讲究什么乘坐舒适,能多拉几个就多拉几个!

然后经过两天两夜的赶路之后,就来到了位于徐州的长江边上。

而这里呢,早已经有朝廷的水师待命了。

不得不说,有兵部尚书出面来办事,就是方便,大约十几条三四丈长的福船,已经准备驳运了。

因为这里同样非常重要,所以也有杨嗣昌的心腹幕僚在这里坐镇的,然后这些灾民就在这里乘船,一直到达长江的出海口,然后在那里换上更大的海船,继续坐上将近半个月之后,才能到达琼州岛。

而这样的一幕,同样在河南等地数个州府一起上演的。

正所谓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因为这次杨嗣昌派人亲自下到地方坐镇,然后东林党人也难得的没有捣乱,所以进行的还是非常顺利的。

每天都有近千难民,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了琼州岛。而这样一来,整个中原的形势,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不稳定因素的流民,开始渐渐减少,而李自成部赖以壮大的基础,也开始渐渐缩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