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铁窗漫记

铁窗飘香“八+一”(1)

“八+一”,是一种饮品,由于它的特殊性,我们号里这样称呼它都是用这种代称。。.这东西的代称历史上不少,最高雅的如“杜康”,曹阿瞒的一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被人吟咏至今。最通俗的如“烧刀子”,佛门中人另类叫它“般若汤”。种种代称都显示出的是一种情致。我们号里用代称不是为了显示我们号里人独特的情致,我们虽然有点情致,但一般没有机会附着在它上面。我们纯粹就是为了保密,或者直说就是为了避讳。因为只要涉及到它就有违监规,后果会很严重。笔者坐过牢,心有余悸,至今也不敢冒牢中之大不韪。这饮品是种什么东西,还是您自己体会吧。

享受这东西,在社会上很普遍,随时随地都可以,是很多人的喜爱物,尤其在宴席上以致有无它“不成席”之说。而在监牢里,竟能享受到“八+一”,这可能是读者列位万万都想不到的吧?如果不是亲历,笔者也不会相信。也许有些具备看守所知识的读者会说,不必大惊小怪,里面有时也卖这种“饮料”的。确实,一般那是在旧历新年或是国庆节等喜庆的日子,为了让在押人员也感受一点节日的气氛,体现政策的宽大,同时也增加点营业额,看守所里确实也卖过“八+一”。但那都是浅黄色、带泡沫的那种。既限量供应,又售价昂贵,其中铝皮罐装的,每听十元;瓶装的,因为是玻璃制品,不能把瓶子拿进来。在外面打开,几瓶统统装到盆里,一盆,三十元。每人限两听或是每号限两盆。这当然不新鲜。笔者这里所说的是无色透明、纯度指数最低也在三十八度的那种,而且还是在不年不节的平时享用的。

享用这种“八+一”可是不能公开的,在监管场所里它绝对是违禁品。.我后来在另一个看守所听说过一件事:是在一个监狱劳改队,一位人犯瘾上来了忍不住,家属心疼也配合,乘着接见的时候偷带了一塑料袋的“八+一”。他很巧妙,是夹在裆部混过了搜查的。晚上夜深人静和几位号友分享了。然而天一亮就案发了。那东西味道特殊且重,易挥发且又经久不散。何况监管场所从来就没有过那东西,有点味道很明显。管教抽抽鼻子就发现了,没费多大力气,就查到了该人头上。把他叫到办公室。人犯吓得脸都绿了,说:“我认罚,罚我加班干活吧,多少都行。”管教说:“我也想多干点活,现在在这就喝点,你看行吗?”人犯自知重罚免不掉,就说:“您看怎么罚都行。”管教说:“怎么罚都行?我们是有纪律的,你先写个检查吧,报上去再说。”人犯吓坏了,知道这种事汇报上去就得加刑。而且还很可能取消家属对他的接见,这比加刑更让他难以接受。忙苦苦哀求:“您别汇报了,我家里老婆年轻,孩子又小,都指着我养家糊口呢,您怎么罚我都行,就是别上报了。”管教说:“以前还没有人犯过这样的事,怎么处罚也没有先例。要是处罚轻了,以后别人都学你,我们这里就变成酒馆了。你说得挺可怜,我就成全你一回,不上报了。要不你就买双新鞋吧。那东西从哪进去的你就拍哪,附近周围也行,就是别离太远了。你要忙不过来,可以让同号的帮帮你。”人犯怯生生地问:“多少下?”管教说:“也别管多少下了,那鞋(拍)烂了就算了。”和我们说这事的是一位“二进宫”的老犯,几年前在监狱蹲过。这是他亲历过的实事,现在说起来还历历在目:“我们每人‘帮’了他五十下,那小子的脸最后都成了猪头了。”

这种东西,别说真享受,以至于连平时在号里多谈论谈论,一较真,都要算在“不老实反省自己罪行,留恋花天酒地生活”的范畴内。以至于连直言也不能。所以为了不找麻烦,在号里都是用这种“密码”来指代,用于平时的口头。按照大辛的说法,还可以把它叫做“稀的”。也很利于隐蔽。不知内情的,还以为是稀饭或是稀粥呢。既然享用这些东西是违禁的,那这些东西更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到号里来的。“流通”中更需要隐晦,最好能达到不言而喻的程度。所以,看守所里还有一个更加隐蔽的手语来表示它:手上的中指和无名指握起,大拇指食指及小指张开。列位试着比划一下就明白了,大拇指和食指组成“八”字,小指就是“一”字, “八”加“一”全齐了,连“密码”都省了。

这篇文字,笔者一直不想付诸键盘,顾虑颇多。首先,是怕给看守所里从事监管工作的警官们带来麻烦,很多警官们对咱都多有照顾,如果因此使好心的管教们吃了“挂落儿”,自己确实于心不忍。假如碰巧再赶上一场什么运动(或者叫专项行动)的话,砸了人家的饭碗不说,再严重点没准人还在看守所里,可身份易了位了。咱本人就受过这种较真的害,“己所不予,勿施于人”嘛。其次,是怕断了某些人的财路。本来就是虎口夺食的买卖,经营已大不易。警方武警方一道道的关口都躲避过去了,怎么能让人家栽在咱一个“受惠人”手里。第三,是怕就此让这门生意断了档,那些度日如年的号里人要想再打打这“液体”的牙祭可就痴人说梦了。这,都有失厚道。犹豫再三,直到本文终篇,全文都已改过三遍了,才最后狠狠了心把它敲了出来。

之所以有些顾虑,还是把它敲了出来,是这样:一是本文号称“绿色,绝不含添加剂和防腐剂”,可也不能缺斤短两,影响读者诸君对看守所的全面观察了解。那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二是缺了它,有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有欠全面、丰满。事关人物评价,随意取舍会因此而影响了人家的整体形象。这是对篇中人物的不负责任。

有这两条理由,觉得敲出来还是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当然,为了把消极因素尽量降低到最小乃至没有的程度,对另一些人们也本着负责的态度,不至于给他们带来某些麻烦,笔者特郑重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本文如果承蒙那位的恩惠,真有了面世之日,本人一定花大力气,把文中能使人产生对号入座联想,能够按图索骥的蛛丝马迹,诸如人名地名等名称之类统统焕然一新,确保真事隐去之效。以“保障”他们的“权益”。这,也算对得起某些先生们了吧。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本文使用了“隐语”,也请读者列位自己费神“翻译”去吧。还是在甲四新进号不久,一次聊天谈论在号里的种种”享受”。听刘号长隐隐约约说里面曾有人享受过“八+一”。这个挺好,引起了我的兴趣。享受点是小事,借机和号长几位拉拉关系,求得点关照是真正的。况且在这难得的机会里,可以体验一下在号里借X浇愁的意境,也算是一种人生领略。又一次聊天,我对刘哥表示能否弄点“八+一”来:“我做东,咱一伙小吃腥一顿。”号长看看我,不知是对我初来咋到,还不敢过分信任,还是他的进货渠道也不通畅,也许是觉得我不谐牢事,说:“你和管教的面子大,你给来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