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铁窗漫记

监管场所应用文(1)

在市一所的每个监室,板后面的墙上都有一个《学习园地》,上面张贴着的都是号里人不知什么时候写的《决心书》、《保证书》之类。.我初进看守所的时候,正是国家公安部司法部启动在监管场所打击牢头狱霸活动的日子。市局监管处在全市监管场所召开了广播动员大会,会后,号里每个人都要写出《决心书》贴到《园地》里去,表明对此项活动的态度。当时我也写了一份,这是笔者在牢中写作应用文之始。

所方同时还要求各号以全号的名义,写一份上交。按惯例,这应该是“管帐的”的本职工作,因为号长已经说过要我接手小从管账的工作,小从进来前是位保安队长,基本上应该算是一位“武将”,年纪也轻,作到文武双全也勉为其难,他想早点解脱,就推给我来写。刘号长说:“他刚来,还不知里面的‘口气’”。还是让小从来写,我先观摩观摩,实习一回。

小从写完给我看看,只见上面有大量的“认罪服法、接受改造、重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等用词。这可能就是刘哥所说的“口气”,也是“监管场所应用文”的特色。对于我来讲,还真需要好好地适应。

在甲四还没有等到“下次”,我就到了甲六。

而到了甲六后,“下次”紧跟着就来了。

甲六现时 “管帐的”是小卫先生,是准备随时出号的人。.号里正在物色接任的人选,现在号里的几位都不合适,除了几个孝,其余几位,练武的不缺,有老舅和老信呢,可没有人从事过“经济管理”工作,连相近的专业人士也没有。敲这时我进号来了,“天上掉下个林‘弟弟’”,不几天就列入了候补行列。号长刘队计划让我管账,是觉得笔者怎么也是金融部门出来的,算算号里的账应该没什么问题。

至于写作号里的“应用文”,本身也是“管帐的”的本职工作。据刘队自己说,在公安局当刑警队长之前曾经给分局长当过秘书,对写东西也算是门里出身,在文字的把握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懂得写文章的个中关节,也让我未动笔前,先向卫先生学习学习,掌握一下“口气”后再上岗。两位刘号长不约而同都要求我先学习一下“口气”,看来“口气”这东西确是牢中写作的关键。为了能尽快适应“工作”,我先把墙上的《学习园地》里的文章全部通读一遍。号里人看我站那看得很认真,大辛笑着说上面的好几位“作者”都早已走链,化成骨灰了。我很感慨,躯体已化作了骨灰,可那大块的“文章”还“不朽”,还能提供给本后来人“学习”,这几位也算不枉人世走一遭了。

通过观摩这些“不朽”之作,使我初步有了些体会。我理解“口气”与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似乎没多大关系,最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于是抓紧丰富这方面的词汇,把诸如“低头认罪、立功赎罪、认罪服法、幡然悔悟、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弃暗投明、改弦易辙、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悔过自新、痛改前非、自我改造、重新做人、告别旧我”之类的常用、必用语装到脑袋里。至于我的“词库”里早就有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词,看来有点老了,程度也深点了,不符合当今“快餐文化”的时尚潮流,已经基本没人用了。我见其中还有使用“再造新人”一词的,后来我在网上看过一幅某监管场所的照片,一进门的大墙上也赫然刷着这四个字。这,我却一直没有敢效法,一是觉得角度不大对,那是政府对囚徒们说的,是人家的功能,自己怎么能说自己“再造”。二是该词似乎含有歧义,理解不好,总“造”,会和基本国策有所冲突。看过之后,我也误出点道道。“监管场所应用文”,其实也是一种“牢八股”,大同小异。无论什么“文章”,只要最后归结到“认罪服法、重新做人”之类上就算扣题了,准没错。心里有了点底,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卫先生出号我就上岗了。

可卫先生还没有出号,由于一项紧急任务,提前把我推到了岗上。劳动号的小罗有了一个减刑的机会。他进劳动号之前就在甲六,而且和卫先生的关系向来很好。于是把制作一系列减刑材料的任务托付给了他。当然提前也获得了刘队的允许,小罗许诺必有“大餐”等若干相酬。

全套减刑材料包括个人申请、“群众”评议,还有好几级的领导鉴定意见。其中的群众评议和领导鉴定都不只一份。仅群众评议最少就要四人份,领导也要三级以上,工作量不小,时间要求还紧。马上就要报批,错过这个村,就得等下个店,耽误事了。为了赶进度,卫先生约我一起干。定的程序是:每样他先写一个样板,我再照猫画虎,“克隆”另外几份。草稿打出来,商议修改获得小罗本人的首肯后,由其他的人分头去抄写,再由名义人签字。

说着简单,可真写起来也不容易。群众评议,既要简短,又要具体,不能空洞无物,又要提纲挈领。写具体事情,太罗嗦。只写点评语,又通不过。四份材料不仅不能雷同,还要根据签名人的文化水平尽量写出点个性来,以免造假的嫌疑。领导的鉴定意见要分级模仿,越靠近下层的要越具体一点,还要模仿出领导们一级一级的口气。既不能重复,又要反映出各级领导的不同身份。这些材料都是要送到原审法院去的,审查它们的都是阅惯了卷宗,写惯了判决书的法官们,对字词的讲究是最严格的。“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动”,遣词造句都得踌躇再三。生怕一言不慎,没通过减刑还不可怕,万一言多语失生出毛病,倒给小罗加点刑,可就“毁人不倦”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