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史涣自领军法
说是军法处,其实就是史涣兼任的,就设在中军护卫队内,执行者也是中军护卫队。
孟良他们赶到中军护卫队的时候,这史涣正趴在一个长条凳,对一个小队长吼道:“让你行刑你就行刑,磨叽什么。敢违抗军令,一会儿我收拾你。”
孟良问那小队长:“怎么回事?”
那小队长答道:“史将军刚才自己把自己捆了,说是自己以下犯上,犯了不敬上的军律。按照军律,应该杖责五十,现在逼着我们动手行刑。”
孟良看看史涣,他趴在长凳上闭着眼睛不看众人。孟良缓缓的说:“此事论军律,确实应该处罚。但这事起因在我,我错在前面。这样吧。”孟良搬了一条长凳与史涣并排放着,脱去上衣,也趴在长凳上。命令道:“行刑。他三十,我二十。”
说完,对史涣眨眨眼睛,笑道:“你身体比我强壮,你多十下啊。”
史涣一下跳起来:“主公,不可这样。既然有军律,就得遵守,不然何以服众。”
“我这样违反军律了吗?这又不是代人受过。哎,趴下趴下。”
围观众人皆看着孔明,按照分工,军律监督应该是他的职责范围。孔明看看孟良,神情复杂的点点头,厉声对那小队长说:“行刑,按照主公的意思,行刑。不可徇私。”
那军棍开始飞舞起来,一棍棍结结实实的打在史涣和孟良的背上,十几根下来,已是一片血肉模糊。
围观者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却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军棍打在背上噗噗的声音。
吕掌柜首先流泪了,跟着围观者像是传染似的,一个个默默地淌下了眼泪。
那史涣更是泣不成声,哽噎的一声声叫道:“主公,主公。。。。。。”
孟良咬着牙齿,强笑道:“公刘,你真没出息,挨这几棍还哭。”
赵二春倒没流泪,悄悄的吩咐一个中军护卫,赶紧的,去请樊阿带红伤药来。
二十棍打完,孟良已经爬不起来了,孔明叫道:“担架,担架。”中军护卫赶紧拿出两副担架来,徐庶等众人一起上前,将二人抬入帐内。
孟良趴在担架上,犹自玩笑道:“嘿嘿,这棍挨得值得,帮我中午省了一顿全羊宴。小孔啊,把大家召集到这里,就在这里议事吧。”
孔明说:“也好,大家都在,就把情况简单的说一下,让主公早点回去休息。此次到下邳,先到糜府,见了糜竺,糜竺非常赞同我们的想法,只是在战报上加上了凤翔城响应徐州刺史的号召,在徐州刺史府的统一调度下的字样。然后带我去见了陶谦,陶谦看了战报和弹劾彭城相的奏章,对凤翔城出动民军,剿灭黄巾之事大加赞赏,还说,这是徐州境内对黄巾作战最出色的一次重大胜利,当即让糜竺将战报全文一字不改报送朝廷。糜竺主动提出亲自去洛阳送战报。
陶谦已经知道糜竺与孟良的关系,亲自草拟了一份手谕,让凤翔城暂时署理武原县的政军之事,并说马上派人来彭城暗查彭城相的问题。我走的时候,来暗访的人选已经定下来了,是陶谦的同乡,丹阳人笮融,他现在是下邳相。此人是陶谦的亲信,我们得想办法交结于他,能不能扳倒彭城相,此人将会起到重大作用。”
笮荣,此人在三国这个极重名声的社会里,是个典型的异类。他一生最出名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在徐州广建佛寺,大力推行佛教。在担任运粮使的时候,公然的将广陵、下邳、彭城的钱粮全都用来将佛教发扬光大这事上了。每年四月初八佛祖生辰那天,他能耗费数亿钱设十里长棚,免费供信徒吃喝。
二是心狠手辣,毫不顾忌自己的名声。在曹操攻占徐州的时候,他率数万人逃亡,先到广陵郡。广陵郡太守赵昱宴请他,他见广陵郡物丰民富,遂起歹心,在酒宴上斩杀赵昱,并命兵士大肆掳掠广陵百姓。其后,他又率其众先后到了秣陵、豫章郡,用同样的方法斩杀了宴请他的薛礼、朱皓。后来为扬州刺史刘繇带兵攻击,他逃亡山里,为人所杀,将头颅献给了刘繇。
后人为此创造了一句歇后语:请笮融吃饭-----自寻死路。
孟良见孔明如是说,便答道:“此人估计不好打发,得先备下一份礼物。有了,吕大爷你去领取五斤黄金,找高手匠人铸一尊金佛。”
孔明张大了嘴,惊讶的问道:“这太贵重了吧,给徐州刺史陶谦的礼物不过是价值百金的宝剑,要耗费如此重金打发一个下邳相?”
孟良摇头:“此人为下邳相,却能揽了这种差事,想来非同一般。何况那彭城相赵栾是豪富之家,他肯定也会备上一份重礼的。我们既然能知道这密使是笮融,他又岂能不知道?我们不去和赵栾斗富,但这礼物上不能输给他。据说,此人笃信佛教,这尊金佛一定能投其所好。”
孔明知道吕方这条商道也是凤翔城的情报线,孟良注重收集人才的情报,所以,他了解笮融的爱好不足为奇。
当下商量了接待笮融的规格步骤,本来孟良要亲自去迎接的,现在有伤在身,只能委托孔明代劳了。
石广元提出,现在开设民屯、军屯,开挖河道、修建城墙,这一万多人的粮食消耗是个大事。现在凤翔城的三年的粮食储备已消耗大半,只有三个月的存粮了,而离新米上市尚有七个月的时间,我们短缺四个月的粮食。这件事要早做筹划,不然,一旦缺粮的消息泄露出去,只怕人心不稳。
孟良看着大家说道:“广元这事提的非常及时。粮食问题,这是个头等大事。现在中原诸州皆缺粮食,米价飞涨,指望商道购米一来经济上负担不起,二来也无粮可购。很多州已经下令禁止米麦出境了。大家集思广益吧。”
万虎接腔道:“去年年初的时候,凤翔城颁布了《屯粮令》,规定每家每户必须存够三年的粮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现在看来,这道政令实在是太及时了。我这就回凤翔城,动员大家借出半年的粮食出来。”
只听得噼里啪啦一阵算盘响,那金子柔报出了数字:“如此,可缓解一个月的粮食危机,还得筹划三个月的。”
“向彭城借粮?”吕方提出这话自己也没底气,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边徐庶慢腾腾的开口了:“解决这粮食问题,只能是一个办法,借粮。向谁借?谁有粮就向谁借。谁有粮,一是官府的承平仓,二是大户的私仓。”
阎忠接话:“动用官府的承平仓恐怕有些不妥。要动用承平仓的粮食,惯例是向朝廷报批。擅自动用这可是杀头的死罪。此外,向大户借粮也有难度,黄巾已经扫过一遍,唯有那些设在乡下坞堡里的私仓还有部分粮食。现在米价飞涨,恐怕借之不易。”
东汉时期的承平仓实际上就是国家的战略粮食储备,到后期,天灾人祸频发的时候,这承平仓已经名存实亡。后来,各州刺史更是把承平仓动用权都抓到了自己手里。
孔明说话了:“元直分析的有理,现在唯有借粮这一条路了。先向大户借,最后再向承平仓借。至于如何借法,这个得好好合计一下。这个尚有时间慢慢考虑,不过,借粮之事只能限于我们这个范围知道,如果走漏了消息,那些大户恐怕都要把粮食藏匿起来了。先这样吧,孟良早点回家休息。另外,万虎回凤翔城,让万三儿她们过来照顾一下孟良。亲兵们粗手粗脚的,侍候不好人。”
万虎答应着先离去了。
没想到,万三儿一到武原首先开始找孔明的麻烦。
孟良正趴在床上百无聊赖的翻阅着论语,这本论语还是刚来时从吕掌柜那里拿来的,这是孟良身上唯一的一本书,还一直没认真读过。按照徐庶的说法,他是一本论语都未读完的主公。
看着看着便有些烦躁。这论语咋就没有白话文解释的呢,以后有条件了,得让他们用口语把这些典籍都改写出来。古时候中国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关键就是这些书让人望而生畏。不过,自己得先找个老师好好的恶补一下,不然以后应酬的诚多了,别人拽几句文,自己云里雾里也太不合适。
嗯,这孔明博学多才,有能言善辩,不如把他请来给自己解释一下。
这样想着,忙叫亲兵去请孔明,说有要事相商。
不一会,孔明一路小跑的进来,问他什么事?
孟良期期艾艾的说:“我想趁这段时间读点书,这论语好多不懂,请你来给我解释解释。”
孔明一听,鼻子都气歪了:“没见我忙的走路都带小跑吗?哪有这闲工夫跟你研究这个。我怕你是闲的无聊想找人聊天吧。”说完,拔脚就跑了。
气的孟良抓起论语就向他后背砸去。那亲兵偷笑着把书拾起来。
又翻了几页书,忽听得门外响起了万三儿风风火火的声音:“孟良、孟良,你咋样啦?”
孟良一听,把书一扔,低一声高一声的开始呻吟起来。
万三儿跑进来,二话不说,掀开被子查看伤势,一看背上都是伤痕,眼泪当时就下来了。问道:“哎呀呀,这是怎么弄得,怎么打成这样啊?谁干的啊?”
孟良哼哼唧唧的说:“还有谁啊,就是孔明那臭小子。我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真让人打啊,痛死我了。”
万三儿一听就蹦起来了,嚷嚷道;“把我们家孟良打成这样,这还了得,还口口声声主公主公的。不行,我去找他算账。”说完,拔脚就往外跑。
万三儿的厉害大家都知道,谁都不敢惹她,谁看到她发怒都躲的远远的。孟良正无聊,一看有好戏看了,忙把头埋进被窝里,吃吃的偷笑着。
正在暗自得意,忽然被头被人掀开,一个声音传来:“我在想个问题,假如以后你犯了死罪,你到底是慷慨服刑呢,还是学着割发代首?”
孟良敛住笑容,抬眼一看,黄月英若有所思的看着他。
“嘿嘿,是你啊,哎,马上有好戏看了。嗯,你刚才说什么,学谁割发代首?”
这割发代首之事起源于曹操,某次行军中,曹操下令,不准践踏麦田,违者砍掉脑袋。谁知他骑的马惊了,跑到麦田里。自己违反了军纪,便拔剑自刎。在众人竭力劝说下,很勉强收起自刎之心,割去一绺头发算是服刑了。
此时,离这故事的发生还有很多年。孟良一下抓住了黄月英话里的漏洞,你不是不承认你是穿越者夕颜吗,看你怎么来圆这个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