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普通人的一生
生理机能的下降。
人在步入老年期后,身体的器官逐渐老化,各项生理机能都开始下降。
活动能力的下降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交范围和内容。
极容易让老年人对自己产生质疑,形成“上了年纪不中用”的念头。这种消极负面的理念一旦形成,会对老年人性格产生影响,以至于部分老年人上了年纪,年体素质较之年轻时想比下降太多,导致性格上的改变。
原本乐观积极的性格转变会消极悲观的性格。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还有疾病的增加。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大大小小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一方面在折磨着他们的身体,对他们的精神造成摧残。
同时,当老年人目睹因为自己的身体问题拖累的家庭,让子女付出一大笔的费用用于他的治疗,自己从一家之主变为了家庭的负担。这种愧疚,自责的心理同样也会导致老年人的性格想着消极悲观的方面发展。
最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是死亡的威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年人也是如此。死亡将近,老年人那为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所深藏在心里的孩子心性也会慢慢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的“老孝”。到了暮年,他们不再愿意去压制自己的天性,反而许多事情随性而为,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社会角色的转变。
人的一生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被父母庇护着的成长阶段,独自走向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成人阶段,以及落幕的老年时代。人们进入老年后,从人生当中的主角转变为配角。这种落差感,也是导致他们性格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壮年阶段作为主角,活跃在家庭、社会等各个舞台,到了老年却只能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地方,这种大起大落的落差感,会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种角色的变化也是一种忙碌的生活状态到闲适的生活状态的转变。
青壮年时期,由于有着固定的工作,生活都每一天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很少有能闲下来的一天。这种忙碌的生活,尽管劳累,却也同样充实。充实的生活自然使得他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少,性格的变化自然也就少了许多的可能性。
而步入老年,退休后,从充实的生活突然变化为无聊,休闲的生活。甚至不可避免的,还会有部分老年人还会突然从手握的大权转变为毫无权利的普通人。这种身份与生活上的落差,骤然的变化,同样会使得老年人性格产生巨大的变化。
夫妻生活对性格变化的影响。
,性格、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经济支配和家务劳动的分担是影响老年夫妻关系的主要因素;夫妻双方共同参与、互相体谅和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夫妻关系。
其中,双方性格的一致性对老年夫妻生活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双方性格的一致性越高,夫妻关系越融洽。王莹等利用2002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心理特征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其中心理特征因素当中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是否采取有序的生活方式、孤独感、乐观、紧张害怕、控制感、价值感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乐观和有序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高相关,而是否具有控制感对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老年人对待晚年生活具有积极的态度,良好的生活方式,情绪稳定并善于自我控制与调节,能较好地适应环境,自主性较强,并且对自身老化能够正确认识。
因此,心理特征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正面的影响作用,即具有积极心理特征的老年人倾向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陈立新等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指出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外向型性格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神经质性格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此外,人格特征还通过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外向型性格老年人常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它更有利于心理健康;而神经质性格老年人常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它更不利于心理健康。
宗宝玉等以63名具有抑郁症状的来自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非理性信念及不良应对方式,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康复,减少抑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