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铁窗漫记

号费

当今社会,党员要交党费,会员要交会费,学生要交班费,看守所里进了号也要交号费。.

虽然进了看守所,对于已经上了“户口”——被逮捕的人来说,吃住可以享受国家财政拨款。但有些东西是国家拨款统管不了的,例如:肥皂、洗衣粉、手纸、洁洁灵、牙膏等卫生用品。在号里这些东西不必每人置办一份,有的虽然可以自己置办,但人均空间不足也没有地方放置。就需要集体购置,统一使用。用于号里搞个人卫生和刷碗、洗菜、大扫除等集体卫生。

号费好比是号里的统筹基金,用于号里的这些公共事业开支,取之于号民、用之于号民。甲四号里一般人都是用肥皂或是透明皂洗脸、洗头、洗澡的,这些用品统统都是用号费买来,共同使用的。只有“一伙”的几个人,由于每人有一个纸箱放在“窑儿”里可以自费置办高级一点洗发水、香皂、沐浴液等自用。

除去必要那些开支,如果号费宽裕,号长作主有时也会给大家买点西瓜、黄瓜等,让大家去去暑、败败火。特别是每到“咬秋”的时候,必定要买几个西瓜以应应节气,牢里是很讲究这个的。每到秋天大蒜大量上市的时候各号都要购置一批,要够吃一年的(当然,多长时间吃一次,或给谁吃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因为这关乎大家的健康,而且所里一年只供应这一次,过时不候。再穷的号,也要买一些。

号里还要储备几套牙刷、口杯、毛巾之类日用品,预备给新进号没有准备的人使用。这些东西凡从各区县看守所升上来的人都会有,没有的都是“一举”进入市一所的新收。当这些人进了钱后,是要折价扣回的。但是,总有些人是没有人给上钱的,家里一分钱也不给上,想扣也无从扣。所以,号长每次“垫付”这些东西时都要先考察考察,觉得随后能够给补上钱的,给一套新的。看着就像没钱的主,干脆给一套别人出号时留下的或别人用过不要了的,免得拿号费打了“水漂”。号里人离开看守所时,如果是下队或是转到别的关押地,个人用的这些东西都自己带走了。而如果是释放的,这些东西谁也不会要了,号里就收起来当成救济品。.当然,也有些牢头狱霸,凡新收一律给旧的,甚至把自己用过的旧东西给别人,即使人家能进钱,却拿人家的钱买新的自己使用,或是给自己储备起来。这种情况也不算太新鲜。

号费一般每人每月五十元,也有的号是四十元,但大多数都是五十元。按说这“公共事业费”收的不低,就我们甲四有二十二人时说,每月就是一千一百元,买点手纸肥皂洗衣粉,就算再买点黄瓜,能用了多少。日子应该很好过。可说是每人,实际上各号能收到六成以上就烧高香了。对于那些没人给上钱的,找谁收去?特别是那些流窜到本地作案的,几乎都是交不起号费的。这样的号民多了,号长都头疼。虽然各个号的人数差不多,但“财政”状况有时差距却很大。看自己号的号费收不上来,财政日渐枯竭,号长就得央求管教尽量给安排几个有钱的进来,以缓解危机。管教在安排人时也是考虑这方面因素的,防止各号苦乐不均。看到哪个号太穷,连手纸都快断档了,甚至已经欠帐了,正赶上这时候进来一个富主,必定优先给那个号送去,以解燃眉之急。

有些号长自己根本不交号费,至于从号费中得好处的也是司空见惯。就是耍鲸招,百般克扣,从中大赚一笔的也大有人在。我后来在区看守所时,一个也曾当过号长的“老犯”曾亲口对我说过:当了一任号长,他“‘存’了六手提包的东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所谓每月,并不是按实际天数,而是按自然月,占一天也算一个月。笔者五月十三日进的甲四,六月三日离开,五月的收了一份,六月的号费也照收。连头带尾实际只住了二十二天,由于跨了月头,就要交两个月的。这也是牢里的惯例,代代相传,历来如此。

进了甲六,刘队告诉我,这号里不用交号费,规矩是新来的人入号,先要交一个月的水钱。这个水钱不是自来水的,那个水所里并不收费。而是饮水机的桶装纯净水钱。所里每个号都有一个自费买的饮水机,这样就随时有了热水,沏茶、冲鸡蛋汤就成为可能。供应的纯净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这里我就不标出它的牌子了。人家和咱无怨无仇,如果给标出来,万一有人开个玩笑,说谁人要喝某某牌的水了,再意犹未尽地嘿嘿笑两声,把思维导向看守所的人喝……,喝水的人就会成了噱头。人家的水会卖不出去的。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联想”二字,再好的事情给你联想、再联系一下,也许就能判你入几年大狱。作人要厚道,免得使生产厂家也遭到前文提到的那个“包子铺”的命运。又多出若干失业人口,影响社会稳定。故这里坚决把其名隐去了。水价每桶十元,社会上的买几赠几,买水赠机等等优惠政策,这里全然没有。不知是厂家自定的,还是所里的超市定的,反正每桶实打实的挺好算账,就是十元。

笔者是六月份到甲六的,按这条“规则”要负责缴纳七月份的水费。甲六喝桶装水的几位——连本人在内应该是五位(但本人除了冲鸡蛋汤、泡个方便面以外基本不喝)都有 “量”。七月份三十一天,总共喝了二十四桶,我闲着没事时算了算,每三十一小时连睡觉的时间也在内就能喝一桶,平均每人每月要喝五六桶;不到四天,每人就喝一桶,不知都是怎么喝下去的。在他们自己家里是否也这样的“海量”。一个月的水费就是二百四十元。由于这是本号的“规则”,在下也只能入乡随俗。

虽然本人在号里也具备喝桶装水的“资格”,但很少喝,还是愿意喝地下水。其实,所里的地下水很好喝,入口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看守所所处的这一带历来是以水好闻名的。之所以它出产的青罗卜、大白菜饮誉中外,多年来作为传统的出口产品畅销不衰,全赖于其水矣。这样的好水不喝,偏去喝那不知从那出来的,也不知合不合格的桶装水,这些人,不会享受,还装上等人哪。

甲六既然没有号费一说,大家也就全不用交了。那么,“公用事业费”从何而来,这就全靠号里的“开发公司”的“市场运作”了。新收当然是优先“开发”的对象。其次,按“开发章程”办事。我进号的前一个月,据刘队说就是“表弟”花了一千多元,这是把“一伙”依靠“市场经济”享受的食品费用都由“表弟”一揽子解决了。这种所谓“没有号费”的做法,看似“经济”,也“公平”。其实大大方便了号里开发集团,为他们的巧壤夺找到了突破口,也为对付有关方面的检查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至于有时没有新进号的,老的开发潜力也挖掘得苦了,开发一时不及,还有怕所方查问的因素,号内诸位也均摊几个。比如,水钱来了,每人记上几桶。不过这时的水好像喝的就少了。像六月份,还是这几位,一个月总共也只喝了十六桶。与我交水费的七月,一个月只少一自然天,却能少喝八桶水。由于没有进新收,水费就是由刘队做主,由小卫在刘队的指导下统一分配的,有的记了三桶,有的只记了两桶。(其他不具备喝桶装水资格的人,也要交。其实号里有一台所里发的三用饮水机,可以使用自来水加热,泡个方便面,即使沏茶也没问题。其它共用的手纸肥皂等东西也照此办理,一个月里好像大家花的钱差不多,实际号长和管帐的总得占些便宜,甚或是大便宜。

各看守所、各号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市一所的模式是,外面上钱以后,里面的人可以得到一张收据,据此可以知道是谁给你上钱了,上了多少。用钱的时候,无论买什么,只要购物单写上你的名字,有“你”的签字,就从你的账上把钱扣了。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以上环节都是通过号长和管账的进行的,负责结算的地方又没有你的“印模”,只要签字栏内有人签字就没得说了。只认“签”,不认“字”。如果有人越俎代庖,在其中大显身手,你是连“知情权”也没有的。

当然,只要不是太弱智,自然有你明白的时候,但到了那时“一切都已经过去。一切都成了回忆。”你奈其何?有的人忿忿不平,就算你有能力骂一顿、甚或再打一架,还能怎么样?况且,有这种能力的并不多见。就是有,到时给你调号了,你还找谁去,只好空叹奈何。所以,大多数人无奈之中转而就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三代”,或者“第四代”新收身上,也在每天盼望着自己号里多进来几个有钱的阔主,上面吃我的,我吃下面的,一茬一茬往下吃。“规则”,就是这样“炼”成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