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世界很“精彩”(3)
有一个有线电视台每天晚上有一档节目——《观众点歌》,每个号都对这个节目特感兴趣。.每到这个节目的时间,各号不约而同一齐把该频道锁定。牢房里当然不能点歌,只能人家点什么大家就听什么。外面点歌的大多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点的差不多都是很流行的歌曲。这和号里的大多数人的年龄段及爱好兴趣相吻合,这也是大家趋之若骛的原因吧。记得当时正流行蔡依林,《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屡屡上眼,有时甚至同一档节目里要播放好几遍。记得还有陈慧琳的《恋爱不如跳舞》等。如果是在外边,虽然有时也听,笔者对此并不感兴趣。在号里就没办法了,只能从众。不过也有收获,至少让我在牢里“初识”了蔡依林。也算不虚此行。
对于《观众点歌》,大家不仅仅是听,更有兴趣的还是唱。正应了社会上的那句俗话:“傻小子爱唱,傻闺女爱哭”。这个节目是在傍晚大约六点多的时候,这个时间,大多警官都已正常下班了,只有夜班的管教在楼道里巡视。播放时常常是屏幕里一人唱,屏幕外众人和,犹如一场大型卡拉OK演唱会。但一般情况下各号“合唱”的声音都不大,偶尔,个别号声音大一点。但一楼有一个号,好像就在我们对面的乙区,不知什么原因,可能傻小子多一些吧,每次到了这个时间,都把声音放的挺大,楼道里别的号都能听到,好像是有意要给全所人表演大合唱。.
看守所或是说号里的事最怕有人挑头,如果一旦有人挑头,无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什么人间奇迹都能给你创造出来。我进号不久,就赶上了一次全所“大汇演”。当时的盛况用“爆棚”来形容,可能都嫌其热烈程度小了一点。
那次,屏幕里《观众点歌》点播刘欢先生演唱的《从头再来》。
不知是哪位高手的手笔,这首歌的歌词写的真好,据说这是为下岗职工们写的,可能赶巧了,除了那第一句之外,它却特别特别和号里的一些人的身事“对口”倒好像是为我们这些人量身打造的:
“从前所有的荣誉,已然变成回忆。
辛辛苦苦度过半生,如今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面对挚爱亲人,……
不要悲伤,要坚强,面对期待眼神
看成败,人生豪迈……
心若在,梦就在,
只不过从头再来……”
试想想,在牢房蹲着的都是一帮穷途末路之徒,等待他们的不是被押赴刑场,一枪毙命;就是大狱中苦熬多少年。面对如此人生厄运,又有哪一个不想“从头再来”呢?“看成败”,从整体歌词看实际主要是“看败”,加上“成”,只不过是一种修辞方式。面对自己(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的人生遭际,显然今生今世败局已定。不论是走好生命的最后几步,还是度过漫长的劳改生涯,不也是需要一点心理支柱,需要一点“心灵鸡汤”吗?如此的歌词,正和大家的命运相契合。
歌词震撼了大家,刘欢先生的演唱也很动听豪迈。刘先生的音乐素养很高,吾辈可望而不可及。但在这首歌上,有一点众人却可以效仿,就是这首歌很适合“使劲”唱,即使嗓子“破”一点,反而越发有 “豪迈”之感。这首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演唱形式上都非常适合“牢情”,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那天,歌声初起,先是一两个监室跟着唱,唱到心灵激荡处,声音逐步放大,随后一个又一个监室渐次加入进来,警戒区里已是歌声嘹亮了。最后,几乎全看守所的学员都引吭高歌起来,以至连三楼的“女声部”都加入进来了,黄钟大吕之中又加上了一缕戚戚“坤曲”。实际上,形成了一次全所在押人员的大宣泄。全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的主儿,得此机会恨不得把全身心的“块垒”都一泻而净。尽其所能,扯开了嗓子大吼。闻其声,如雷。真能声震屋瓦了。可惜,本看守所是一座现代化钢筋水泥结构建筑,房顶上没有瓦。
虽然牢里面不能卡拉,但这次大家唱得却都非常OK。
瓦虽然没的震,却把值班的管教“震”来了。在大家正扯脖子大唱时,“啪”的一声,各号里的电视全成了一片雪花——天线关了。
管教在楼道里喊:“声音太大了,连楼外面都听见了。”
不怪管教这么作,这座楼西面紧连着的就是看守所的顶头上司——监管处的办公楼。所谓“楼外面”正是对它的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代称。声音果真传到那里,对所里、对在押人员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号里的人此刻都唱的正在兴头上,有的号对管教如此的大煞风景极为不满,纷纷发出几声:“怪鸟!怪鸟!”
好在这位管教既负责而又大度,喊过之后就把天线恢复了,大家得以继续唱下去。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管教的良苦用心,分贝自然小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