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室资源的管理、利用与开发(1)
笔者‘投身’看守所以来,尽管时间并不长,可一下子就连蹲了两个,对里面的事经历也算不少,其中经历最多感触最深的,还是有关经济方面的。也是闲来无事,趁此“良机”对看守所中普遍存在的这种人文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潜心研究。
该课题是不是应该属于经济学专业的社会发展研究方向,或者是社会学的经济发展研究方向。总之,它属于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笔者才疏学浅,又没有这两方面的知识,哪有论证和研究的能力。所谓论证和研究,也就是通过亲身感受,偶有心得而已。借机不揣冒昧写出来,无非是想给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各位学者提供一点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算是抛砖引玉吧。
《监室资源的管理、利用及开发》看守所里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对物质的贪婪,里面很多的规则、潜规则都是围绕着对物质的占有形成的,弱肉强食是它的典型写照。官方也早已看出了这一点,现在对看守所的管理,实行的一些措施很多都是围绕消除牢房里这一古老的陋习展开的。
笔者蹲的两个看守所,前一个看守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大明,有清一代从“县牢”升到“府牢”至民国成了“省牢”。袁世凯主政当地实行一系列新政时,派遣人员远渡东洋考察狱政,建成这座号称中国第一所近代化的监狱。虽然当年硬件都近代化了,但管理它们的人员仍是从历朝传承有序遗留下来的狱吏。这就在管理方式上不能不带有古典的色彩。里面的牢犯也是从旧牢房连锅端过来,再一茬茬相因相袭,使它的规则、潜规则得以积淀保留下来。后来笔者又到了一个看守所,这里没有多少历史根基,是共和国后组建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是连续多年被公安部司法部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单位。当选这个先进单位的具体条件是怎样的,不知晓。但亲身经历,使我感受到了他们锐意改革的精神,在改革狱政方面多有尝试。特别是在“经济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控制里面的消费情况。令里面旧有的规则、潜规则、“黑”规则无法存身。
前后有所不同,笔者有幸或是不幸,恰恰对两方面都有体验。电子时代早已到来,随着先进单位先进经验的推广,电子技术、设备用到监管场所的管理上肯定会全面普及。政府对人权的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尊重,现代化的看守所中,那些历史陈迹即将绝迹,如果不赶快把它们写出来,随着历史的烟尘将会化为乌有。后人也就无从见识了。作为人类生活史的一部分,这未免可惜。笔者在现代看守所里还能体验到古老牢房的这些潜规则,进而把它们书写出来,立此存照,这是笔者的“幸甚”。只是笔者略见一斑又才疏学浅,未免谬误百出,有请各位看官施以耐心了。
一、形成背景
这种现象的背景,即主要原因,据笔者观察有三:
甲、由物使然。
既称牢狱,物质何以丰富?况物既来而价已昂,购之不到、购之不起二者并驾齐驱。由是,物则稀矣。物既稀,入之汝口则己口无,用之汝身则己身无。牢狱中人相逢却不曾相识,况身如浮萍,今日在此,明日不知身系何方;此时在此,转瞬牢房一别,再相见亦不知宫阙何年。食矣、物矣总以先吃先得为上,待食毕用毕,莫若:“圆方脸一抹-——长方脸。”其奈我何?
乙、由历史规律使然。
牢狱虽小,亦如皇皇之宇宙,自有其运行之规律,其大焉:初进号者一如初来乍到之外乡人,面对早已占山为王的先进号者,惯例交上买路钱。.甚而,倾号之众齐聚一心以吃、用初进号者为快。于是乎,先先进号者、先进号者、初进号者形成一完整“食物链”,茬茬相因,赓续不绝。
先进号者非常人所能自持,大部若“多年媳妇熬成婆”,一见“新嫁娘”如见“垫背”,平庸者若世语云:“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心地坦然。骁勇者进而惟恐其少,常窃掐指:“犹未扭亏为赢也。”嗟夫:以“经济效益”计,在牢之日,唯念其长矣!
丙、由人使然
如:某,社会上曾任XX队长,从他的职务来看,于当今世界之中就系“住庙后头——吃爷的主”,平时就以平地抠饼为其特征。奉行逮只蛤蟆必攥出四两尿的宗旨。及至现在进了牢狱,别人凡事都得收敛一些,而他却恰适相宜的环境,如鱼得水。于是乎,时势造英雄,英雄乎,再造时事,大显身手、大展鸿图,集其族立姓以来之德行,汇其家初始以来之闲能;罄全部之脑力、尽一门之心思,倾满腔之热血、活周身之细胞独用之吃喝于人之处。其衷,惟恐辜负此大好之机遇而有负于其先人之厚望。礼尚往来之准绳量之于此辈,无异于与虎谋皮。
(以上三点是笔者当初坐在板上就构思好了,当初,为了让它多在脑子里占据一些时间,反复咀嚼,又刚在甲四跟着“黄骅”学习了几天“古典文学”,多少受点影响,就“嚼”成了这样一种嘎里嘎搭四六不通的语句。现在写到这里,它们自然而然喷涌而出,索性不改了,就保持它们的原貌吧,也能体现一点本人的历史“风貌”。就是有点不伦不类,给看官们找麻烦了。)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监牢小社会,社会……就不能这么说了,也确实不是那么回事。社会,在我们监管场所里是和监牢相对的名词,监牢之外自由的广阔天地叫作社会。如甲四的年轻“小吉林”开庭,被警车带到法院,在街上溜了一趟。回到号里,会兴奋地对大家说:“现在社会上的女人都穿裙子了。”某人写决心书,写:“……立功赎罪,争取早日重返社会。”所谓“重返社会”云云,指的就是出了监牢。
虽然“监牢”与“社会”在号里的言语中,在词义上相对。但一般地说,监牢终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依然遵循着社会的基本法则和运动规律。只不过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运行方式罢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分不开的。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从总的社会角度看,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程度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角度看,就与个人对身边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的、物力的、甚或“肉力”等等的开发、利用能力成正比。
不管这种开发、利用的能力是什么“德性”的能力。而且,如果能力中还包括着运用手段的话,更不管运用何种手段和如何运用手段。只要他能成功,不论人们对他如何评价,也无法阻止其享用这种“成功”带来的成果。让我们放眼“了望”一下,社会上某些成功人士的所作所为,曾为我们“很好”地验证过这条“法则”。
我们号里,作为社会的一个目前还不可缺的细胞,或者说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人性相对恶劣的社会特殊缩影,这个典型环境中,更能典型的验证这条“法则”。
从接受法律制裁的结局看,看守所只是坐牢人的一个临时驿站,监狱才是最后的归宿。有眼光、有机会、有能力的人,都要提前在号里为自己积攒点东西,备下厚实的“家底”。以利将来在监狱劳改队里的生活能够尽量过的质量高一些。到了队里,大家都是“老收”,有些事都明白了。那时有人再想在别人身上“开发”点什么,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号里的开发活动如此猖獗的一个主要原因。逮住一个“适宜”的开发对象,无不竭尽全力,无所不用其极地深化、再深化、再再深化地开发其人的“潜力”。只要能开发就开发,直至敲骨吸髓,其源盖出于此。因为“开发”活动不仅为了现在,还要着眼于未来。这个“未来”,可是无尽无休的无底洞了。俗话说欲壑难填,填饱了它,即使家有万贯,可能也很难。
笔者后来降到区看守所以后,同号里那位“‘存’了六手提包的东西的资深“老犯”。就说过:“到队里好几年,(日用品)都不用买。”
六手提包东西,全都是号民们的“号脂号膏”呀。看看,多大的实惠。难怪号里面多少人对 “开发工作”如此热衷,如此不遗余力了。
二、管理、利用、开发监室资源的主体。
管理、利用、开发监室资源的主体(以下简称开发主体或主体),既是整个管理、利用、开发活动(以下简称开发)的施动方,也是开发成果的主要享受者。
主体的组成。首先,当仁不让的是号长。这是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是领航员,决定开发的方向;他是司令官,统帅指挥开发的大军;他是规划师,筹划开发的“蓝图”;他是工程师,决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阎王能耐再大,手底下还需要几个判官呢。虽然能够搞开发的号长,特别是能够把开发事业搞得如火如荼的号长,都是本领很大,能耐超强的人,依然要有几个“帮”。这些“帮”,有的是号长为了“事业”,拉拢来的;更多的是自己主动投靠的。这些人需要的数量不多,但都具有一定的能量。他们和号长组成号里的“开发集团”。充当主体。
三、开发的客体
所谓开发的客体,既是监室里所拥有的资源。
监室的资源共有三种:固有资源、人力资源、生活资源。
(1)固有资源,这是号里本身就有,如同社会上的土地资源一样。这种资源是固定的,然而也是有限的。号里最大的固有资源就是“板”。它是全体学员行动坐卧,吃喝玩乐的基本场所,号里的日常活动,都在其上进行。一个学员在板上的位置,包括座位、卧位和餐位。政治上说明其在号里的身份地位,生活上决定该人的享受舒适程度。如同社会上是住市中心的花园别墅,还是住城郊结合部的大杂院小平房一样。
固有资源是开发活动得以进行和维持的物质基础。它的付出即是开发活动的直接成本。虽然开发主体一般都具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照条件也要上” 的理念,即使没有固有资源也能完成“开发”任务,达到开发目的。但,付出这种“不付出白不付出”、不利用也只是任其“自然流失”的“成本”,毕竟给开发工作披上了一件“等价交换”的外衣,涂抹了一层冠冕堂皇的油彩。使开发工作更具有了“合法性”、隐密性和欺骗性。
同时,由于这种固有资源成本的付出,在实际操作中,都使用“非一次性到位”的方法,循序渐进、甚至交替往复地进行。由此,保证了开发工作稳定、持续发展,能够“粗”水长流、日进斗金。
(2)人力资源,就是号里的学员。俗语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监牢也一样,有的是人犯。这可谓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资源。这类活资源,即是开发的客体,是开发的对象。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号里开发事业的业绩与成果。
由于各个活资源的身份不同,其含金量也就不同,其有待开发的程度也就不同。其中作为“富矿”,需要优先开发利用的,一般须具备如下三项条件:
1.初次入看守所,对里面的规则和潜规则不甚了了。并不仅仅是初次入号,即使是在别的号待过,初次进入本号,也在此列。
2.人不是特别强悍凶狠。不强悍不仅仅是指老实,即使是一般的强悍也不能逃脱成为活资源的命运,成为开发的对象。因为“先入咸阳者为王”。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先入者”手中。强龙自然不压地头蛇。3.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具有开发价值。
此三条作为活资源最为基本的特征,在开发活动中最为需要。特别是第三项,或缺独独不可。
某些第三项条件特别优异者,如第二项特征又较显着,即使缺失第一项条件,往往会沦为长期资源体。有的甚至伴随整个铁窗生涯,直至出号为止。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最有价值的开发对象。一般情况下,它依赖固有资源的到位,而产生作用。但,在开发主体能力极强,施用强烈的开发手段下,亦能单独产生效益。
在被开发过的活资源中,其中的一些人,经过自己各种各样的努力,或是机遇使然。可以由客体逐渐转化为主体。但这都是后话了,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个体在其“初级阶段”也万万免不掉被充当开发客体的命运。
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果如何,直接显示开发主体的欲望、能力和手段。
(3)生活资源,就是一切号里所能食用、使用的物质产品。它包罗万象,数不胜数,但表示它却很直观,用一般等价物——人民币即可。
获得生活资源是全部开发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开发活动的全部意义所在,是开发活动的原动力。开发主体的所有工作就是源于对它的追求,所有开发成本的付出就在于企图得到它的回报。
生活资源的收获者及享用者,即开发活动的主体。
(4)固有资源、人力资源、生活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就是,依托固有资源——通过人力资源——获取生活资源。
四、开发的手段。
对于手段的阐述,由于施用者明晃晃的市俗色彩,也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实在难以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归纳。只好在这里秉笔直书种种现象,供有志者去进一步探讨研究了。
开发活动中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只要能达到目的,凡施用者想到的,又在看守所的有限条件下能够使用的,即不受任何限制,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最主要、最常用、最典型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种,可称为之“牢中开发十字宪法”,简称“开发十法”,即:拉、骂、吓、诈、扒、压、卡、扎、打、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