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铁窗漫记

降级(1)

我的所谓降级,就是从市一所这个全市的“最高学府”降到了一个区级看守所。.

笔者在保证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前提下,为了避免给有关机构、人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信守有关“焕然一新”的承诺,文中对人名、地名及机构名都使用了化名、绰号或代称。其中代称中大多数用了顺序排列的方式,这类方式大致是两种:一种是国际通用数字形式的,如:我们的市“一”所;这是纯西式的。再一种是中国特色的顺序词:甲、乙、丙、丁……形式加上序数词一、二、三、四,如:“甲四”、“甲六”;这是中西合璧式的。现在到了这个区级看守所,我想用一种完全中国式的。但在“中国式”中,甲、乙、丙、丁用过了,子、丑、寅、卯用起来太像古董,既生涩也不好听。笔者搜肠刮肚想了一个“另类”的办法——我们就用颜色,以红、黄、蓝、白、黑,作代名用。

对于笔者现在新来到的这个区看守所,我们简称它就先取颜色的第一个字,“红”。

在看守所的简称上,多年来也有一条规律,即简称市一级的看守所时,取其后一个字“所”,称为XX所。而在各区看守所简称时都称它的第一个字“看”称为“X看”。我们这里从众。那么,这个看守所就成为了“红看”。这样称呼,听起来好像是香港那个着名的体育馆,好记。。.并且还占个“红”字,也吉祥。以下,“红看”,就是我要降到的这个区看守所了。

说起来,本人和它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笔者供职的单位,曾有一项参与国家基建管理的职能。笔者也曾忝列在“管理人员”之中。当年建这个看守所时,正在笔者的经管范围之内。建设这个看守所当时的资金来源是由市、区财政各投资一半,落实这个资金也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建设一个新看守所是由于老的看守所出现了纰漏,一个监号除了一个拘留十五天的人之外,其余牢犯跑了个精光。为此,当时公安区分局和看守所的领导、管教大大小小一干人等都受到了处分。

看守所里在押人员越狱逃跑了,本来是件需要保密的事,至于如何跑走的的细节更是密中之密,特别是对于当事方更愿意守口如瓶。但笔者当时是管理这项工程的“官员”,他们的分局长为了强调建设新所的紧迫性,尽快拿到财政的拨款,特意原原本本地向我介绍了这件事。

那个老看守所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建设的,到了80年代中,关进了一个人,这个人犯的什么事这里不重要,可以不提。关键的是,他竟然是当年参加建设该所时的一名建筑工。现在看守所的铁栏杆都是焊成一体“交待”在窗户上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我们不清楚,但它很坚固。而当年的工艺是把铁条穿在木框内,木框留出四角,再把木框的四角镶在窗口的墙体上。这位在押人员当年参加这个所的建设,就是负责镶这个木框子的。所以他知道这个铁栏杆看上去很结实,要想弄断它很不容易,非得有钢锯和大量的时间不可。但它的薄弱环节在于它的四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伸进墙体。弄断铁条不容易,可把它整体从墙上拽出来却很好办。看守所的铁栏杆和普通居民家防盗护栏设立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是阻止人出去,一个是防止人进来。做法也不一样,居民都是把它放在玻璃窗外,而看守所里都是放在玻璃窗里的。那个当年的建筑工人知道这种铁栏杆的结构特点,琢磨出了对付它的办法。起了逃跑的念头,又在号里秘密串连了几个重刑犯。一天夜里,乘值班人员一时没看到,几个人抓住铁栏杆一较劲,铁栏杆整体就下来了。一个号的人就全跑了,只有一个拘留十五天,还差两天开放的人没有跑。后来警方费了很大的力量才将这些人重新抓了回来。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建设一个新看守所成了当务之急。可当年财政紧张,这样一个存在隐患的看守所加固了护栏后,还又坚持了几年。到了九十年代初,它再也将就不下去了,建设新所才提上日程。笔者当年尽自己的职权所及,为它的早日建成作了很多促进工作。并且由此还和当时区分局负责此工程的许科长成了很好的朋友。许科长为人忠厚、热情,这个所建成之后,我们还保持联系很多年。后来手机兴起,BP机都淘汰了,我找不到他了,这几年算联系不上了。

从市一所降级,本来按照区域管辖,我理所当然应该被送到红看,可现在我是以指定管辖被送到红看的。这是为什么?当时不知道,不过倒是从这里可见我与该看守所的缘分。

它坐落在区公安分局的大院里,也是一座四层楼房。看着这座楼房,回想当年。当时我管这项工程时,为了协调工程的事情,促进工程的进度以及验收等等,我曾多次来过现场。新所建成后,他们的领导都很高兴,为此还请笔者搓过一顿很不错的大餐。陪同的当时可是局长、政委及各位副局长们全体都到场了。连许科长都说,这个场面可是不多见的。这实际应该看作是领导们对工程问题的重视。想想当年的座上客,今天恰恰就成了阶下囚了。这本来能够引发出点感慨来的,但我当时确实没有什么慨可感。人生在世“时来神鬼挡不住,运去英雄不自由”,死死生生本来都是平常事。虽然“座上客”与“阶下囚”是一种落差,是正与负的关系。但是无论正负,一个小民其绝对值也都并不大。一会儿看守所里面,一会儿看守所外面,这点荣辱转换,张飞吃豆芽——小事一桩,不值一慨可感。

Back to Top